分享:冷拔直縫焊管開裂原因分析
St52.3是DIN17100中的牌號,廣泛用于制造各類工程機械,如礦山和各類工程施工用的鉆機、電鏟、電動輪翻斗車、礦用汽車、挖掘機、裝載機、推土機、各類起重機、煤礦液壓支架等機械設備及其他結構件。
制作流程為:熱軋卷—分條—ERW制管—退火—表面處理—冷拔—打壓測試—退火—探傷—涂油包裝。根據用戶對化學成分的要求生產了St52.3鋼卷,厚度8.6 mm、寬度1430 mm。制管前沿軋制方向裁分成3條,按制作流程制作成液壓缸,其中一個鋼卷制成的鋼管冷拔后,在注水打壓測試過程中出現(xiàn)開裂。本文針對鋼管的開裂現(xiàn)象采用掃描電鏡和顯微硬度計等儀器進行檢測,對開裂原因進行了分析。
1. St52.3生產數據分析
St52.3的化學成分滿足用戶St52.3熱軋鋼帶的要求,如表1所示。
由于生產前已獲悉用戶的工作環(huán)境要求該鋼在熱處理后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度、抗壓性能和沖擊韌性,要求各類非金屬夾雜物等級≤2.0級,因此為保障軋制卷板的質量穩(wěn)定,煉鋼工序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措施,如單獨澆鑄、爐外精煉深脫硫、Ca質處理、靜置吹氬、全程保護澆鑄、液芯壓下。在進一步工藝排查中發(fā)現(xiàn),開裂的焊管僅對應連鑄生產的第一塊鑄坯,其余鑄坯生產的焊管沒有此類缺陷。
2. 斷口分析
鋼管注水打壓測試壓力31.5 MPa,其中一個鋼卷生產的鋼管在打壓過程中開裂,開裂形貌如圖1(a)所示,裂口貫穿鋼管長度方向。將圖1(a)中紅色圓圈的部位切下來,其斷口形貌如圖1(b)所示。
將斷口放大后,可以明顯的看到斷口上有兩條分界線將斷口分為3個區(qū)域,如圖2所示。區(qū)域α位于鋼管外表面,區(qū)域β位于鋼管中間,區(qū)域γ位于鋼管內表面;且鋼管的整個斷口均存在3個區(qū)域,但不同位置3個區(qū)域所占厚度比例稍有不同。此外,從圖中還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區(qū)域α和區(qū)域γ的斷口較為整齊,區(qū)域β的斷口呈撕裂狀。
按圖1(b)中標注的紅色豎線切割試樣,觀察斷口橫斷面的組織形貌,如圖3所示。對比3個不同位置裂口的大小,發(fā)現(xiàn)位置1的開裂程度最大,位置1更靠近起裂位置,位置1中外表面的開裂程度最大,裂紋由外表面起裂。根據斷口橫斷面的金屬流線形貌,裂紋由外表面起裂,沿著金屬流線延伸,宏觀形貌為圖2中區(qū)域α;隨后垂直于金屬流線擴展,形成撕裂狀的圖2中區(qū)域β宏觀形貌;最后沿金屬流線擴展至內表面,形成圖2中區(qū)域γ的宏觀形貌。
觀察金屬流線處的組織,為鐵素體和珠光體交替的層狀組織,如圖4所示。雖然這種層狀組織的寬度10~50 μm,但是這種層狀組織延伸至鋼管表面,并暴露在外,在外力的作用下,易產生層狀組織分開的裂紋,圖4(a)所示。在進一步放大后,發(fā)現(xiàn)組織中存在大量的非金屬夾雜物,多為不連續(xù)的、細長條狀的硫化物夾雜物,圖4(b)中箭頭所指;也有不規(guī)則形貌的氧化物、氮化物夾雜,圖4(b)中圓圈處所示。
2.1 斷口形貌
2.2 組織
顯微維氏硬度的檢測表明,個別區(qū)域顯微維氏硬度413,正常鐵素體+珠光體區(qū)域顯微維氏硬度269,相差154。
通過裂紋的形貌分析,裂紋的起裂位置位于焊管的外表面焊縫附近,裂紋向內表面擴展。金屬流線是由于直縫焊接的過程中擠壓,退火后形成鐵素體與珠光體交替的條帶狀組織,這種組織強度呈層狀分布,易于裂紋在強度低的位置擴展,因此裂紋沿著金屬流線擴展,形成較為整齊的斷口;隨著不斷擴展,裂紋的擴展方向與金屬流線的方向夾角變大,裂紋不容易繼續(xù)沿金屬流線擴展,繼而切斷條帶狀組織,形成撕裂斷口;隨著裂紋向內表面擴展,裂紋的擴展方向與金屬流線的方向夾角變小,裂紋又沿金屬流線擴展,從而形成了3個明顯的斷口區(qū)域。此裂紋為鉤狀裂紋,在高壓下擴展,導致鋼管開裂。
根據非金屬夾雜物形貌分析,鋼中存在大量的硫化物、氧化物夾雜,降低鋼的塑性、韌性,增加了裂紋擴展的可能性,也可能是裂紋的起源。生產冷拔直縫焊管的熱軋鋼卷原料時,應對非金屬夾雜物進行嚴格控制。通過查詢煉鋼生產發(fā)現(xiàn)該卷軋制所用的連鑄坯為澆次頭爐頭坯,開澆后頭部切除700 mm出坯,該爐澆鑄溫度偏高,鋼水的過熱溫度達到了46 ℃,極易造成鋼水的二次氧化,并對鋼包和澆注系統(tǒng)的耐火材料的侵蝕加劇,從而增加外來夾雜物的含量,造成頭坯中總體夾雜物含量偏高。趙坤等[1]研究認為,熱軋卷板中的非金屬夾雜物是形成HFW焊縫鉤狀裂紋的主要原因。澆鑄的第一塊鑄坯(即頭坯)在未穩(wěn)態(tài)情況下澆鑄,非穩(wěn)態(tài)嚴重影響鋼的內部質量,因此切除頭部非穩(wěn)態(tài)澆鑄的部分至關重要。吳龍等[2]研究認為超低碳鋼頭坯2 m處ω(T[O])降低到35×10−6,夾雜物以Al2O3為主,含量大大降低,二次氧化帶來的簇狀Al2O3夾雜物數量少,聚集范圍變小,切頭2 m后鑄坯潔凈度可滿足產品的質量要求。
根據顯微維氏硬度檢測結果,個別位置的顯微維氏硬度遠高于正常位置,可能為原料鋼板的成分偏析形成的硬相組織,在焊接和退火的過程中未能消除,或者為硬相非金屬夾雜物。
St52.3鋼帶制管后打壓開裂的主要原因是頭坯內部質量不良,成分偏析與非金屬夾雜物并存;成分偏析引起組織帶狀,非金屬夾雜在帶狀組織中,進一步惡化了鋼的塑性。在焊管后出現(xiàn)鉤狀裂紋,冷拔和打壓實驗讓鉤狀裂紋擴展,最終爆裂。對于非金屬夾雜物要求嚴格的產品,應加強頭坯澆鑄質量控制,并且應切除一定的距離,以獲得潔凈度良好的鑄坯。
2.3 顯微維氏硬度
3. 原因分析
4. 結束語
參考文獻
[1]趙坤, 王晰, 常海峰. 非金屬夾雜物對HFW焊管質量的影響. 焊管
[2]吳龍, 李雪, 郝以黨, 等. 連鑄初期狀態(tài)對澆次頭坯質量的影響. 工業(yè)加熱
文章來源——金屬世界